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品课程 今天是
2021年02月26日
星期五
  • 课程首页
  • 课堂场景
  • 师生聊学
  • 实地调研
  • 师生寄语
  • 作业选展
  • 教学资源
  • 学术简讯
  • 进言网建
精品课程
  • 课程介绍
  • 教学队伍
  • 教学大纲
  • 教学方法
  • 参考书目
  • 思考习题
  • 教学研究
  • 教学视频
  • 教学课件
调研感悟
与人大代表座谈后的感想 
作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 826   时间: 2013-12-17

与人大代表座谈后的感想

 

 

徐杨 13307090018:

 

11月26日,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杨浦区人大参加了与人大代表的座谈会,有幸听到了人大代表对自己履职情况的叙述。原本有些想法想在关于中国搞不搞竞选制度的课堂讨论中与大家一起讨论并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想法后再与老师探讨,现在我只能将我自己的一些粗略的思考与想法与老师讨论。

这次来参与座谈会的人大代表应该说在自己的人大代表工作上是做的比较好的,做的事情也是比较多的。但是,我注意到几个共同点,他们几乎都是组织上推荐的人大代表候选人而并不是自己特别有意愿去主动参加选举的。其次,在当选人大代表以后,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认真工作归结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对诺言的坚守”。诚然,道德上的力量与约束固然可以使一部分有责任感的人大代表做好他们的工作,却不能保证每一个人大代表都能像我们参与座谈会见到的人大代表那样有足够的责任感去做好自己的工作,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不称职的人大代表空有名头却什么事情都没有为选民做。我认为,人大代表应该有自己的一种主动性去为选民服务,同时也需要受到监督。那么应该由谁来监督人大代表的工作呢?我认为最直接的方式应该是选民用票来说话,通过竞选的形式形成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互动。

竞选制度不仅能保证候选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竞选的候选人往往是对选民有所担当,愿意为选民服务的人;同时,参与竞选也使他们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施政纲领,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水平。对选民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票来选举自己心目中的人大代表,选举那些真正愿意为老百姓服务的人,同时也能够用选票淘汰那些不做事,不称职的人大代表,提升了人大代表的水平。竞选制度使得人大代表的履职不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与责任感来约束,更有了制度的力量来鞭策他们为老百姓服务。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竞选制度也有其待商榷的地方。竞选需要候选人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但是参与人大代表竞选的往往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是否能有足够的资金来宣传自己呢?会不会导致比较有钱的人通过竞选中更多地宣传来使得他们的得票率更高呢?会不会产生贿选的情况呢?会不会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竞选人大代表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去思考的,但是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尤其是在宣传经费的问题上,通过国家来给予如此巨额的经费显然是不实际的。

竞选制度的推行能够使得我们的人大更有活力,更能担当,更有水平,使得人大代表能够真真正正的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更好地为老百姓呼吁他们的需求。但是就好像任何新制度推行的过程一样,竞选制度一上来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十分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去完善。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这些问题而止步不前,最终只能拘束于原点。推行竞选制度,能够给人大注入新的活力,使得人大更为名副其实。

 

 

郑倩如 12307090138:

 

在周二,我们参与旁听了杨浦区人大常委会的会议,这次大会的议程主要是听取和审议区规划局的报告、对杨浦区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决定、对罢免法院工作人员的决定,对代表资格事项的审议和对补选人大代表的投票等事项,全程大约两个小时,内容较为丰富,时间安排也没有浪费。

    必须要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抱着很大的期望去听,因为之前一直听说所谓的人大常委会实际上与人大一样,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听完这次会议后,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正如浦老师说的“比想象中好,比理想中差。”这次会议,我认为有这样几个优点:1.会议不铺张浪费,没有鲜花,可见在节约这一点问题上,不论是人大或是政府都做得越来越好了。2.会议期间不鼓掌,无论是在政府官员做报告或是在人大代表发表意见时,大家都安静的倾听,除去了不必要的鼓掌,我认为是一种求真务实的作风3.会议过程中投影仪上时刻播放台下周围的人,这可以说是对台下的人大代表和旁听的人都是一种监督。4.在质疑、询问环节,总会有人提出意见、向政府官员质询,并不是所有人都随便应付这种会议,这些代表还是十分地认真听取报告的。

   但是于此同时,我认为其改进的空间还是很大的。首先,我觉得投票这个环节不太科学合理,基本上每此投票都是全票通过,我觉得这样就让投票这个过程流于形式,并不是说每次都要有反对票,但是每次都没有人反对也是不符合科学民主精神的,会让旁听的公民觉得也许这些代表根本没有仔细研究这些报告和议案。其次,一些代表的意见说出来也没有很大的意义,比如说对区财政局的报告的审议过程,有两位代表提出意见,第一位代表对一项一亿元的教育预算删减提出异议,区财政局的局长的回答大致就是财政局决定今年不再做这个预算了,所以就把这项开支削减了,这应该是个不算解释的解释,而那位人大代表也没有继续追问。第二位代表的发言主要是赞扬这份报告有创新性,倡议大会通过这份报告。我个人认为,审议阶段主要应该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对报告的赞扬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最后,对于人员的任免投票的问题上,我也觉得不合理,首先一项是对一位法庭人员的罢免提议,基本上就是投票是否赞成,但是我个人对这项议题很疑惑,所给的材料上只有一个名字,投票的代表对这个事件,这个人了解吗?之后对候补人大代表的选举也是等额选举,候选人的资料只有学历、籍贯等少量信息,让代表投票,变成了一个形式,而不是真正的投票。以上这些是我觉得人大常委会需要改进的地方。

经过这次旁听,我对中国的民主进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有了信心,相信中国在民主化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12307090113 张 珊:

 

操练思维是浦老师一直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堂上强调的重点,继主题为“人大代表专职化和兼职化之争”的课堂大讨论后,我们有幸来到杨浦区人大与一些代表进行座谈,进行实际调研。

我们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对代表们进行了解:一是人大代表选举的过程,即如何当上代表,在此过程中是否与选民有过见面交流等环节;二是代表的履职情况,在会内会外是如何履职的,怎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联系选民;最后是探讨代表在联系选民、行使权利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如何协调本职工作与人大履职的关系,并以此进一步研究人大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座谈过程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各位代表坦诚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老实说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基于我之前的认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其预期作用,因此其实在座谈之前我并未抱太大希望,以为只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式的谈话。但实际上无论是铁肩担道义的名律师张代表,还是热心直诚的普通居委会主任,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形式为选民谋福利、解忧愁。有些代表在陈述过程中十分动情激昂,这种参政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我既惊讶又欣慰。

但也不难从代表们的经历中感受到,的确,目前政府对人大代表的重视程度并不够,走形式的地方太多,政府没能主动为人大代表提供良好的履职环境,没能让代表感受到政府的关心、体谅、支持和配合,甚至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涉及政府自身声誉和利益问题的敏感事件上,政府甚至将人大代表视为找茬者、对立面,对人大代表的工作进行阻挠。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能感觉到人大代表地位的尴尬与履职的无奈。不同代表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对等、不均衡,导致一些代表尽管有心为选民解决难事也因为力量单薄、时间精力不允许而作罢。他们的呼吁得不到政府的及时重视,往往被敷衍被搁置,实际行使的权力被限制。

理顺地方政府和人大代表的关系应当成为地区治理的重要议题。政府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将人大架空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打击了人大代表行使职责的热情,政府和人大代表职责界限不清,代表要么不履职,要么陷入诸多民生事务中无暇顾及本职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代表履职效率。人大代表是应该尽力而为,还是大有所为,我认为这值得政府和人大代表本身思考。

 

                                                                         

李开杰 13307090054:

 

夯实基础,操练思维和感受实际一直是浦教授这门课的精髓所在。这次到上海市杨浦区人大与人大代表的座谈,确实让我感受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魅力。正应了浦教授曾提到的那句话:“比理想中要差,比想象中要好。”

这次与人大代表的座谈主要谈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代表们是如何当上人大代表的;二是代表们在任职期间是如何履行好一个人大代表的职务的;三是代表们认为人大、人大代表以及政府工作还有哪些不足可以改进。我不做全方位的评述,只想谈谈从代表们的发言中得到的三点启发。

第一点,这次与人大代表们的座谈改变了我以往对人大代表的看法。可能是受到诸多社会以及媒体报道的影响,之前我对人大代表的概念和印象都一直处于一个不对他们报太大希望的层面上,觉得大部分的人大代表都只是在审议提案时走走形式,走访民众时装装样子,实际上不是的。经过这次座谈,我发现人大代表的形象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至少我们见到的那几位都不是。有一位姓张的,职业是律师的人大代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把一小时可以赚3000元的挂牌律师角色搁在一边,公益性地成立了一个市民诉求调解中心,在人民与政府机构或者社会机构的利益纠纷中引入了第三方参与调研、调解、帮扶的机制,敢于维持公正,敢于据理力争,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实际上她所做的事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能范畴,我们甚至可以称她为社会公益人士,但正因这位社会公益人士还是一位人大代表,才使她做的所有这些事情显得更加贴近人民。可以说,人大代表成就了她的同时她也延展了人大代表的内涵。人大代表就应由这样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来担任,这样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充分发挥人大制度本该拥有的优越性。

第二点,我发现人大代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担任居委会主任、书记之类职务的代表。这一部分人大代表的特点就是贴近群众,因为职务的便利,使他们进行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也方便了许多,并且他们关注和反应的也都是平常老百姓关注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交通状况,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照明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且有些时候,当他们本身的职务没法实现群众所反映的呼声和建议的时候,人大代表的角色正好成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当然,这也是要建立在人大代表本身责任感,义务观念很强的基础上的,我将它放到下一点详谈。但是,我认为这部分人大代表的收入状况会成为他们履行人大代表义务的一个消极因素,因为他们本身收入水平就比较低,加之兼职人大代表又少有补贴,这可能会影响这些人大代表的工作热情,因此我觉得,国家和政府是否可以给与这部分收入较低的人大代表以适当的补贴,保护他们的热情,肯定他们的工作。虽然实施起来可能会碰到困难,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

最后一点,也是我之前所提到的,是有关一个合格人大代表责任感的问题。很欣慰这次见到的人大代表都蛮有责任感的,但在他们的言语中不难发现,人大制度中似乎缺乏一套机制,来就人民选出的人大代表是否真的是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进行监督,即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虽说人大代表可由人民5年一次进行选举撤换,但大多数民众是在没有真正了解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做了些什么实事的情况下进行投票选举的,他们通常是人云亦云。所以我觉得这个有关人大代表是否真有责任心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艾尼江.麦麦提 12307090055:

 

一:人大当选过程:

   代表职业性质—来自哪个阶层。如基层来说由本人提出意愿竞选来当选,居民区支部书记。学校,企业等公家单位由机关提名,选民根据模糊印象来选。举例子说某校代表被提名至成为人大代表时人在国外根本不知情。代表动机也有好几种,为社区更好地服务,为职业

需求开辟道路,也有为听从组织安排。但有个共同点的是对人民权利不敢丝毫怠慢,努力于实行好自己权利和义务。由此可见个人竞选是几乎很少见而且一定程度上被禁止。

二:联系选民

   因为代表民全是兼职的,怎么样充分联系好选民是重要的问题。在此方面来自基层的代表比较有优势,他们就有亲身感受而且有充分地时间与选民谈话了解问题。代表的职业属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代表是否主动联系选民,联系渠道是否有效保障。于此联想到了课堂讨论—人大代表兼职好还是专职好?亲身体会到两者各自的优越性,而且感到对人大代表专职化并成为一项制度有希望。

三:难处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和形式主义是当下最大的问题,阻碍着人大发挥自身作用。虽说有些文件规范,但随着政府换届成为一张废纸。而人大主导型作用牵制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各种资源,环境支持全赖于政府。基于前者,形式主义兴起。从会议到监督项目,去调研等环节中代表们发挥自身努力是很重要的。

四:与时俱进

   社会信誉。人大代表的言行会影响社会舆论,不论各方面,人大代表的作用通过公关平台代表着人民意愿。代表们的尽职尽责,言行如一,有利于社会信誉的重建。法律顾问制度,作为第三方介入民众与政府的民事纠纷,能够监督司法机关,政府机关工作。有效地保护民众利益。

    总之,通过这次座谈会,了解人大工作,面对各种问题,认识到自己责任。代表们的努力和制度上的创新对人大制度有了很高的期望。

 

                                                

11307090014 陆佳怡:

 

这一次的座谈会,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人大代表履职时与自身工作的契合性非常好。在座谈会之前,我们总在讨论人大代表兼职性的不合理,但是当我们与代表们面对面交流后发现,事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代表们都能很好的借助自己本职工作的便利与资源,优秀地履行自身作为人大代表的职责。

张羡美代表本身的工作是一名律师,她就很好的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在以往三届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中,全心全意的在为人民服务。她调动她自己律师事务所的资源,在杨浦区建立了全国仅有的一家市民诉求调解中心,解决百姓的实际需求,这是一个完全的公益组织,在建立初期,便有效改善了杨浦区的信访问题。张代表利用作为律师所拥有的优秀资源,秉着“求真、求公正、求正义”的信条,通过第三方律师介入,以一个人大代表的身份为百姓解决了一项又一项实际需求。作为公益组织的市民诉求调解中心,也在成立之后开展了居委会干部评选,建立“联系市民卡”,主动介入特困对象,并时常进行法律讲课等多种形式为百姓排忧解难、普及法律常识、保障百姓权益。

又如基层社区代表王泰嬿女士。作为五角场镇的居委会书记,她并没有张女士那样的律师资源,但是王女士却更加融入百姓生活,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基层的百姓,通过不断的走访和沟通,了解大家的心声,并通过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去反映收集到的诉求。“奉献、吃苦、敢讲真话”,是我对于她的评价,也是作为一个基层社区代表的人大代表的道德要求,她在座谈过程中,提到了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王女士讲到,在为市民建菜场的过程中,她四处碰壁,但从来没有放弃,她明白这才是百姓最真切、最实际的需求,终于在不断的努力下,一座靠近社区的水产市场建立了起来。

当然,其他代表的发言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列举这两位代表的事例只是因为这足够典型说明我的感受。我们总是在诟病中国的人大体制,人大代表的兼职性问题更是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我们怀疑代表们在本职工作之余是否真的还有精力去进行人大代表的履职,我也同样有这样的怀疑。但是,但张女士与王女士以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着,即使本职工作异常繁忙,但是一份为民服务的责任心让他们仍能够出色的完成人民的委托,甚至利用自己本职工作的宝贵资源帮助他来完成人大代表的职责,这是本次座谈会最令我吃惊与振奋的。

如今,舆论的力量越发强大,加之网络媒体的越发成熟,我们更多的会选择躲在屏幕后面大放厥词,抒发不满与所谓的愤青感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社会逐渐失去信心。政府公信力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正变得不堪重负,我并不想为此辩驳,因为政府确实做的还不够让所有百姓满意,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意识到为我们的政府注入信心,再黑暗的角落也有微光,只要这缕微光不灭,我们就有机会点亮人心。优秀的人大代表们在为百姓默默的履行自己光荣而艰巨的职责,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自己所赋予自己的,而当我们普通大众也对其投去信任的目光时,相信他们会更加强大,更愿意为大家付出,更努力为社会贡献。这并不是一曲赞歌,而是一声激发斗志、共同进退的呐喊!

 

 


版权所有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精品课程网 本站始建于2007年4月21日
网站备案:沪ICP备07010677号  总访问量: 3118232  昨天: 582  今天: 306  在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