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世界,把竞选这一制度做的最让世人知晓、最有声有色的当属美国。而“中国到底搞不搞竞选?”,要做出这一选择就必须得分清其中的利弊,而这一利弊是从已实行竞选制的国家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变中得来。所以,在下文中,会把美国与中国做比较,主要从道德与利益的角度论述以得出一个与民主有关的结论,来否定竞选的可行性。
“文明的发展即意味着人性的堕落”,这句话在今天看起来是多么的正确!很多东西,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堕落,尤其堕落的是道德,而利益成为了文明的正统!这又是多么的具有讽刺意味!正如本文的主题所论及的“竞选”,本应当是部分有能力的政治家为了人民的福祉而进行的理念的宣传与辩论,直至投身而为领导者,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结果,竞选发展到后来,核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竞选的形式、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向消极方向、向道德的反向而行。而竞选,这一所谓的“民主的表现形式”让人看来又是多么的荒唐!
一、竞选的利益化
①利益集团
以美国为例,民主党和共和党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利益集团以不同方式组合起来的投票集团。民主党倚重选民中一个显著的有特殊的利益部分——占劣势的少数群体。这是民主党的基石,民主党通过发动他们的利益集团、说服他们去投票而赢得选举。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很多不愿投票的群体——穷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西班牙裔这样的新种族群体、不太融于社会的人——如果他们投票的话,更愿意投给民主党;而共和党则相反,它的利益集团集中于美国的多数群体:白人选民、中年选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以及新教徒。当共和党在这些大的群体中表现不太好的时候,民主党就会获胜。
接下来,用两个图表来说明一下美国的这种利益集团分化现象:
表1 共和党赢得大的选民群体而获胜

表2 民主党的根基:较小的、忠实的选民群体

注:以上两图表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总统选举——美国美国政治的战略与架构》 2007年版 [美] 纳尔逊•波尔斯比 艾伦•威尔达夫斯基 著 第39、40页
从以上两图表可以明显发现两大利益集团的分化。一旦这种分化出现并且形成、巩固,无论当选的是哪个政党,无论这个政党有多么的“博爱”,它始终会被所代言的那个利益集团掣肘。因此,当选的政党制定的政策很大一部分是从“幕后老板”的利益出发而成,这是两者的“契约”,特定的一些政策就是对支持的回报。因此,由于利益分化,政策便会随着政府的换届,尤其是不同党派的总统执政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带给部分人好处,也使另一些人丧失或者减少了既得利益,而带来民心的波动。
②金钱
与竞选(以总统竞选为例)有关的另一项必不可少的资源就是金钱。要在现在广播和电视中,要在报纸上做广告,候选人及其助手要四处奔波,要寄出竞选材料、徽章和布告,要维护竞选办公室之间的网络,进行民意调查,以及募捐本身——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金。接下来,用一个图表来看一下美国从1960到2000年的总统竞选开销情况:
表3 1960—2000年总统竞选开销(已对通货膨胀做出相应调整)

注:表3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总统选举——美国政治的战略与架构》 2007年版 [美] 纳尔逊•波尔斯比 艾伦•威尔达夫斯基 著 第85页
由上图可以清楚的得知:美国总统竞选所耗费的资金一直呈上升趋势,从已对通货膨胀做出相应调整后的开销可以看出,从1960到2000年,开销增长了380%。这大笔的资金难道真的有必要花吗?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这仅仅是用金钱换来的给人民看的民主形式——空壳子——毫无用处!
二、民主应该回归道德
竞选的“实质”在于民主,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可什么是“民主政治”呢?
“自十九世纪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风行以来,人类更加积习难返,二十世纪的文化,完全是平面文化,完全是量化文化,即使今天我们所称颂的民主政治,也只是人头政治,以人头的多寡决定政治的动向,其实,人头的多寡怎能判定善恶是非,因为除了极少数部分国家以外,这种多寡的形势,大多是由于金钱和社会势力促成的,所以,表面看似民主政治,实则是社会恶势力政治•••这种空洞的民主政治,远不如知识的贵族政治,至少在知识的贵族政治下,还能激发人去作一个人,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下,却是消除人的个性的。”①
上面的这句话是台湾著名学者、翻译家刘崎先生在翻译尼采的《瞧!这个人》中所做的译序,这些话,实质上体现的正是尼采的思想。这些话,虽然说在50多年前,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其特殊的含义:因为我们的今天依旧是功利主义的延续,依旧是“继承”着以利益为重的各种观念,利益已经战胜了道德成为社会的主宰;所谓的民主政治也已经成为了利益集团的诉求者,而竞选(竞选过程当中为了吸引选票采用的方式更多的是对骂、互相的诽谤),只能说是一种诉求方式,是民主的异化,而不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应该是一种道德行为;而真正的民主也只有用在适当的地方才是有价值的,时时、事事都要求那种民主的形式是愚人的想法。可以做个比喻:假如竞选是个鼓胀的气球,那么支持这个气球鼓胀的正是利益的气息;而一旦你想戳破这个气球探究它的实质,那么很好,你会发现:他只是一层空洞的皮,除了这层已经破成几瓣的皮,一无所有;而那些气息早已蒸发!
尼采曾说过:“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那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那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②,从一定角度来看,正是利益塑造了“群众”,塑造了奴性,道德和民主在利益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历史的发展似乎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拿破仑三世称帝后承认的问题再起。此次牵涉到的是要不要承认拿破仑三世的地位,因为维也纳合约中明白禁止波拿巴家族再登上法国王位。奥地利率先接受了无法改变的事实,其驻法大使胡布纳男爵曾提到其上司施瓦曾伯格亲王1851年12月31日有感而发的一句话:‘讲原则的时代已经过去。’它也象征梅特捏时代的结束。”③,梅特捏体系的特征就在于它是运用道德的约束力来规范欧洲大陆的外交局面的。而历史,正是一步一步将外交中仅存的一点点道德吞噬殆尽,而取而代之的是现实政治或者说是权力政治,而“现实”是什么?现实不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吗?就像我们经常抱怨的那样:现代的外交中缺乏诚信,而充斥着互相的欺骗与攻讦•••可见,道德的沦丧带来的诟病长期存在并且将会是永不能消退的!我们有时这样说:社会是缩小了的国家,而同样,国家是缩小了的国际社会,普遍的整个国际社会的道德尤为如此,作为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又怎能摆脱“道德沦丧”的魔咒呢?
因此,我的结论就是:在金钱的统治之下,民主已经褪色,“利益民主”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民主应该以道德为基石;道德的沦丧,见证了所谓的文明的发展!无道德,就不能,也不需要搞民主、搞竞选,也不会搞成真正的民主。所以,中国不必搞竞选!等什么时候普遍的国民群体道德了,竞选才有了基石,人民也才会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竞选与民主。
注:
①摘自《瞧!这个人》原著者,尼采,译者,刘崎,出版者,志文出版社,1958年6月,第20页
②摘自尼采经典语录
③摘自《大外交》(DIPLOMACY),[美] 亨利•基辛格/著,海南出版社,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