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复旦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
我在香港助教《中国政府与政治》的体会
何建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政府与政治》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我在读博士期间,曾多次担任该课程的助教,主持学生的导修课。这一段经历为我现在作为主讲教师开设这门课提供了最有益的帮助。
一、课程介绍
在中大政政系,香港政治与中国内地政治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这个系的特色,集中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教授。这在课程设置上也能体现出来,《中国政府与政治》、《香港政府与政治》与《政治学初阶》、《公共行政学初阶》一起构成了本科生一年级的必修课程中的重头课。
在香港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在内地及在国外都有所不同。这是由香港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与外国学生相比,香港学生对内地有更多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过中国历史,在大学阶段也接触了诸如《中国社会》一类的通识教育课。但香港学生认识政治的概念基础与理论框架基本上是沿袭欧美。大多数香港学生对内地政治的了解受媒体影响很大,认识很片面。我曾几次在第一堂导修课上做过一个测试,要学生们用一句话写下对内地政府与政治的总体印象。结果发现很多香港学生对内地的认识仍停留在文革刚结束、改革开放刚起步的八十年代,对过去二十多年的变化知之甚少。因此,针对香港学生特点确定课程与导修课的定位显得十分必要。
教授在讲这门课时,重点放在讲中国政府与政治在过去二十多年发生的变化。教授在导论部分,都要强调如下基本观点:1)政治变化并只不意味着以一种政权形式替代另一种政权形式。它更意味着政权的转型:不同政治力量之间力量平衡的变化;2)中国政治在过去一百年已经发生了许多突然的转向;3)同时,中国政治也一直在发生一些静悄悄地、十分微妙的变化;4)变化会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变化比其他地方更多、更显著;5)因此,课程目标是帮助大家识别哪些已经发生变化,哪些没有变化;6)尝试着解释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7)探讨中国将往何处去的问题。
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如下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包括三讲,交代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回顾1949年之前与之后中国政治发展史。第二部分讲政府与政治变迁的动力,包括两讲,一讲分析国家与经济关系的变化,一讲分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第三部分讲基本政治制度,由于香港学生对基本政治制度形式都有大致了解,这部分常常只安排一讲。第四部分讲政府过程与政治行为,是课程的重点,包括五讲,分别介绍政治精英、中央地方关系、法律与警察、政治文化、参与与选举。
由课程内容,也可以看出,针对香港学生特点,教授设计课程时历史与制度只做简单介绍,重点放在政府过程变化与所导致的政治行为的变化,并侧重分析变化的动力何在,以此力求能全面地将中国政治的变化讲述出来,以弥补学生认识片面的不足。这实际上与中国政治变化的实际也是比较吻合的。
二、助教工作
助教一般都是由在读的博士生和研究型硕士生充任,也有学系会根据工作量的需要聘任专职助教。教授讲完大课之后,就由助教来组织、主持导修课(tutorial),围绕教授所讲的主题、所指定的参考文献展开研讨。这在欧美以及香港的大学都已经成为许多基础课的惯例。这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项学习制度。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也在呼吁建立小班讨论课,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这些都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导修课制度的启发和影响。
因为本科和硕士阶段在内地念书时并没有过导修课的经历,然而一到香港念书,立刻就面临着承担助教任务。刚开始的确觉得非常新鲜,同时心理也不免惶恐。毕竟自己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而且也没有上讲台的经验,有点不知所措。经过向教授和其他研究生求教之后,才逐渐明白导修课的基本方法与组织形式。在赶鸭子上架的情况下,摸索着开始了自己当助教、带导修的经历。
第一次带导修,我采取了最保守的方式。每周教授课后,我都安排了分组导修。而导修内容以教授课上留下的思考题为主题,以指定的阅读文献为文本。每次安排1~2位同学先讲读了文献后的体会,然后其他同学围绕发言同学所讲内容进行提问讨论,顺带讨论对教授所讲存在的疑问。比如,讲完中央与地方关系,教授会留下如下思考讨论题:1)中国会不会像南斯拉夫和前苏联一样出现国家分裂?为什么会?为什么不会?2)联邦制更适合中国国情吗?为什么适合?为什么不适合?这样,导修课的讨论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当值的两位同学分别就其中一个问题做一个主题发言。同学发言的依据有两个:1)教授讲课的内容;2)所指定的参考文献。
这种情况下,作为助教,我必须跟堂认真听教授讲课,同时要仔细阅读指定文献。为了吃透文献,往往还需要自己去查找一些相关的文献配合阅读。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导修课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课堂报告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这种跟堂进行的导修最大的好处是促使学生去阅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否则他无法参与导修课讨论,更无法准备主题发言。在讨论中,学生对每一篇文献都吃得比较透。吃透文献过程中,不仅锻炼了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自然而然有受到了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论文写作的熏陶。但由于香港学生大多抵制过多的阅读,所以教授们指定的参考文献相对较少。不少学生感觉吃不饱。另外,每周跟堂导修,时间很短,只有45分钟,常常感觉围绕问题的讨论刚刚展开,就下课了。
有了点经验,我在第二次带《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导修课时,就进行了适当调整。采取在每两讲之后安排一次导修,每次两个课时。这样次数少了,不可能跟堂讨论,所以我围绕教授所讲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导修专题。比如,我在2004年春季学期,设计的五个专题导修分别是:1)中国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2)中国的公民社会;3)10届人大专题研讨(配合当时正在召开的人大会议);4)联邦制更适合于中国国情吗?5)乡村选举:民主的特洛伊木马?每一个专题基本上能讲教授所讲的2~3个专题联系起来。专题减少,时间延长有助于更加充分和深入的讨论。
同时,在参考文献方面,我也尝试着在教授指定的必读文献基础上,根据我自己的阅读添加了一些相关的选读文献。选读文献要求准备主题报告的同学必须阅读,其他同学依据兴趣自己选择。这样改一下,学生每周应付导修的压力减小,也更愿意花时间读文献,的确也基本上实现了让讨论更加充分的目的。
三、几点体会
我前后三次为《中国政府与政治》做助教。在参与课堂听课、阅读文献、主持讨论过程中的确收获很多。我是半道出家改学政治学,基础很薄弱。由于带导修,逼迫自己去大量阅读。不但要读,还要能向大一本科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种锻炼成为我现在走上讲台最重要的一个经验,也为自己开展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与知识基础。总结起来,我做助教的体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国政府与政治》既涉及中国政治制度,又涵盖与政府制度相关的政府过程与政治行为,内容十分广泛,很难在一个学期的课中面面俱到。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选择其中讲授重点显得十分必要。在静态制度分析与动态的政治变化之间,根据在香港做助教的经验,选择以变化为课程关注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由于课程内容广泛,采取“教授讲授、助教导修”不失为一种突出重点、弥补课时不足的好方法。通过导修课,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文献、并展开深入讨论,从而引起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兴趣。
3)在导修课中,学生对时事和案例的讨论往往抱有非常高的兴趣。比如,在两会专题导修中,结合正在召开的两会,引导学生观察人大与政协的制度设计与运作过程,分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构成,学生参与都十分活跃,也普遍反映原来近距离观察后才体会人大已经不只是一个“橡皮图章”。案例也是受到广泛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由此想到,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案例库,对促进这门课的课程建设也是莫大功德。
以上只是一些体会随感,请各位前辈和同道多多批评指正。